笔趣阁 > 现代言情 > 改变 >
        说完放下水杯,就起身吩咐说:“有跪死的就直接抬出去!”

        这些人还真没有一个有气节能坚持跪倒底的。见皇上真要走了,互相看看就都起来了。他们还真的怕把皇上惹急了,一下子就把张知木给放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还是首辅大臣黄宗昉,说:“皇上,这银子送回来是好事,这也说明,把张知木留在这里是对的。现在我们派出的人大概就快到了窑岗,能不能查清张知木谋反的事情,要等他们回来再说,现在还不能放张知木回去。再说了,我们用窑岗币给边防的军队发饷,是能解了燃眉之急,可是也等于朝廷认可了窑岗币,我们就不能白白的便宜了窑岗人。最少要等到张知木答应的第二批银子到了才行。如果我们查清张知木确有谋反之心,那就不用等这些,窑岗的一切都要收归朝廷所有,剿贼的银子可能就够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崇祯皇上也是不想和大臣们闹得太僵,再说黄宗昉的话,不是一点没也没说动崇祯皇上,就是窑岗的银子能解决朝廷的用银就很有诱惑力。

        崇祯说:“好了!朕就再依你们一回,反正恶人是由我来做。就让张知木在京城多呆几日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张知木觉得奇怪的是,窑岗的银子到了以后,皇上为啥还没动静。不过通过王世昌带打听到的消息,知道了崇祯皇上面对的又是群臣的非难。这回皇上也不好意思见自己了。

        由于李治和王世昌等人的工作,现在北京城里到处都在谈论着窑岗和张知木的事儿。尤其是那份用铅字印刷的《窑岗周报》更是大家追捧的东西,那些搞到这份儿《窑岗周报》的人,家里经常是会坐满了人,他们都是来看报纸的。这些人甚至把每个字都要仔细的看一遍。京城里的人,不论官员和百姓都对皇上把张知木留在京城,不放人家回去,颇有微词。私下里,不少人在说皇上是看上窑岗人的银子了,想以张知木为人质,多要一些银子。另一些人说,这个张知木太显露了,为啥借银子给朝廷,借给朝廷的银子,要不回来不说,露了富还惹来**烦。

        在东西场遍布的北京,这些话很快的就传到崇祯皇上那里去了。崇祯皇上听了之后,一句话没说,只是将手里的一个玉杯摔倒了地上。

        崇祯知道这都是窑岗人在外面搞的鬼,这让崇祯皇上很不高兴。你们千不该,万不该,就不该把朝廷借银子的事儿给抖落出来,这让朝廷多没颜面啊。可是又一想,人家窑岗的张知木不是更郁闷吗?他把银子借给自己,自己却被无缘无故的给扣在这里,理由就是可能有谋反之心,这理由到那里也说不过去啊,可是那些大臣们竟然能以此为理由,逼自己。他们是看出来,大明朝江山社稷岌岌可危,现在离不开他们。可是张知木问的那句话也对,“靠这些人,能完成剿贼、恢复国力的大事吗?”可是现在危机四伏,不靠他们还不行,崇祯突然觉得自己的这个皇上当的有些窝囊。

        崇祯皇上想,这次不管怎么说,也是得罪了张知木,这个张知木可是个有实力的人,他要是不满意,回去后会不会再起异心呢?如果是那样的话,这个人可是比李闯贼还要难对付。不过崇祯又一想,根据最新一期的《窑岗周报》看,这些窑岗人还是把矛头对准了李闯贼,就凭那篇《李自成真的不纳粮吗?》,副标题是“闯王来了不纳粮的虚伪性”,这篇文章真的是指戳李自成的痛处,看了让人觉得解气,这就是用软刀子割李自成的肉。那个李自成看了这些,一定会气的咬碎牙。这分明是向李自成宣战,怎么会有反心呢?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