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那还不容易,我正和知木说这件事儿。潼关拿下来了,我们的船队可以在大明朝所有的江河里面走。想去哪里都容易得很。”阎伯驹兴致正高。
阎兴说:“这些年,可是把我困死了,知木有好事儿,别忘了让我也出去走走。”
张知木看到阎兴有些憔悴,说:“二叔,我看你的脸色不好,可别太熬夜了。我们的事情都是刚刚开始,你可别就把自己的身体熬坏了。我看你和陆先生是一对儿拼命的主。”
阎兴说:“没事儿。知木,你放心。每天晚上我打坐一个时辰就行。现在我们的官员刚下去,有不少没经验的,事儿太多了。”
张知木知道,新派下去的官员,做官用的是大明朝的法律,做的是窑岗的官儿。一定会有些无所适从的事儿。不过整理出来一套新的法律体系,可不是个简单的事儿。现在需要制定一些行之有效的规定,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发布下去。等条件成熟了,在考虑法律的事儿。
不过,现在需要考虑法律的事儿了。没有一个法律,时间长了是不行的。可是这件事儿需要一个能担得起来的人负责才行。而且自己一定要参与其中。
张知木已经通过李治让孟四儿去北京,给王世昌送些银子,请他想办法,从三法司弄出来一套全一些的大明朝律法,以便将来参考。
张知木的意思不管用多少银子都行,只是不能说是窑岗人要用。不过这件事儿,难度很大。王世昌说,不是银子的事儿。要慢慢的想办法。
张知木对这个就要到来的李岩很有兴趣,此人进士出身,思想激进,和窑岗人的很合拍。如果这个人要是合适最好不过了,不过这件事也看看再说。从冶场那边请回来的文人中,有一些是在朝廷的刑部、督察院、大理寺任过职的官员。大明朝的是法体系实行三法司制,这些主掌司法的官员最容易卷入政治漩涡里,因此他们被定罪的也就多。不过在朝廷能混到三法司任职的官员,都不是简单人物。所以张知木一直想开展法律方面的准备,可是没找到一个能让这些人服气,最少不会看低的人领导他们之前,想用好他们是很困难的。尽管这样,张知木还是让欧阳鹤把这些人留下来,没有派他们去做官去。他们有的人亲自找到张知木说,他们一定会是个好官清官,请张知木给他们机会。张知木理解他们想做事情的心情,可是劝他们说:“那些地方官,用些有小才的人就行。你们都是可以做国家栋梁的大才。不能派你们去。以后你们会有更大的作为,请耐心等等!”
这些文人被张知木说的既有些飘飘的,又不知道张知木会怎么安排他们。不过他们发现,和他们一样的一些人都没有被派出去,他们知道这个张知木一定会有他的想法。自己还是等着吧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