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车是从冶场的机车厂开出来的时候,车头上是披红戴花,随着“呜呜”的汽笛声,蒸汽机车缓缓的开上了通往冶场的钢轨上。这次试车,车头后面拖着一节客车车厢。车厢里面是张知木和卢炳义亲自陪着他们,这也是给试车的司机壮胆助威。机车第一次上路行走,张知木的要求是求稳。所以机车的速度最高是每小时二十公里。即使这样,机车从窑岗到冶场这三十里地也没用上一个小时。大家在车厢里说说笑笑,觉得一会儿就到了。
窑岗送行的热闹,冶场这边迎接的也是热闹非常。这里同样是彩旗飞舞,锣鼓喧天。冶场这里的人,比窑岗那边更盼望火车的开通。
机车停到了冶场车站,张知木和卢炳义下车,来到机车上,向机车伺机和机车厂的研制人员祝贺,祝贺他们试车成功。在冶场车站,张知木和冶场的刘宝学等人打过招呼之后,又乘着这列火车回到窑岗。回程的时候,机车的伺机胆子大了一点儿,火车加速到每小时三十公里。火车很快的就回到了窑岗。
张知木下车之后,嘱咐试车的司机和机车研制人员,在安全的前提上,把机车的极限速度跑出来。同时要多次反复的来回试验列车,一定要把隐患排除。
让张知木没想到的是,机车试车人员,第二天就一次将四节货车的钢材,从冶场运到了窑岗。每节货车装了二十吨的钢材。
他们在窑岗码头的货场,用塔吊直接从火车上将钢材吊起,又放到驳船上,用驳船直接运到了造船厂。
张知木知道,他们实在是太想显示火车运力的强大威力了。
《窑岗周报》是用头版头条,而且是第一次,将火车头的照片登载在报纸上,并详细报告了这次运输过程。从现在起不管有没有运输任务,窑岗到冶场来回的火车,都是带着一节客车,早晚各来回跑一趟。
火车是冶场和窑岗之间最舒适也是最便捷的交通方式了。窑岗人不知不觉的进入到了火车的时代。几乎每一个到了窑岗的外地人,都会乘坐一下火车倒冶场去转一圈儿,不乘坐一次火车,他们都会觉得白来窑岗一次。好在到冶场来回的火车票只要十个铜板儿,钱不贵。如是窑岗的职工和家属,乘坐火车还是不要钱的。
火车开通用不久,一节客车就不够用了,经常是挤都挤不上去,更别说座位了。只好又加挂了一节客车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