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知木他们几个人,三言两语,又决定将他们的触角伸到长江两岸。这也是因为有实力做后盾。这样的做法,已经是在窑岗人特意收缩不向外扩张的情况下,自然而然的向外发展了。
关于宋应星这人物,张知木在前世时了解到《天工开物》这本书的时候,对他有了进一点印象。可是到了明朝来,真的是认真的看到了这本书之后,才觉得在这样的情况下,能写出来这样的一本书,实在是太不容易了。
宋应星的《天工开物》共分十八卷,包括当时许多工艺和世代相传的各种技术,并附有大量插图,注明工艺关键,具体描述生产中各种实际数据。如重量准确到钱,长度准确到寸。全书分为《乃粒》(谷物)、《乃服》(纺织)、《彰施》(染色)、《粹精》(谷物加工)、《作咸》(制盐)、《甘嗜》(食糖)、《膏液》(食油)、《陶埏》(陶瓷)、《冶铸》、《舟车》、《锤锻》、《播石》(煤石烧制)、《杀青》(造纸)、《五金》、《佳兵》(兵器)、《丹青》(矿物颜料)、《曲蘖》(酒曲)和《珠玉》各卷。详细叙述了各种农作物和工业原料的种类、产地、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,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,既有大量确切的数据,又绘制了一百二十三幅插图。
《天工开物》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,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,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。对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,全面反映了工艺技术的成就。
可是在这个时代,宋应星这样伟大的人不被权贵们重视,到现在只是做了亳州的知府。张知木觉得这简直是莫大的怪事。
经过卢炳义的介绍,张知木对这位宋应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。
宋应星江西奉新人,出身于书香世家,在万历四十三年(公元1615年)二十八岁时考中举人。
宋应星幼时先学诗文,又学经史子书,接受正统教育。自幼聪明伶俐,几岁就能作诗,有过目不忘之才,很得老师和长辈们喜爱。
可是宋应星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,考中举人以后宋应星五次进京会试,均告失败。这时,宋应星已四十五岁,他的宝贵的青壮年时间,就这样消磨在科举上面,从此他绝了科举之念。
这五次水陆兼程的万里跋涉进京会试,并不是一点意义没有。在这些长途旅行中,他打开了自己的眼界,扩充了社会见闻。沿途他们经过了江西、湖北、安徽、江苏、山东、河北等省的许多城市和乡村。沿途他有机会在田间、作坊从劳动群众那里调查到不少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知识,为后来写作《天工开物》等书做了准备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