窑岗学院和小学学校不能回家的学生们,张知木要求要将守岁广播晚会转播到食堂,晚上十二点一定要准时给大家吃上饺子。军队的要求也是这样。可惜的是,除了窑岗之外,别的地方信号还转播不过去。张知木在想,一定要将窑岗的节目转播到所有窑岗人管辖的地方。以后要在几个比较高的山头上,建几座差转台。
有不少参加完晚会不能回家的嘉宾,都住在窑岗的客店里,他们看完演出,都没有回客房,而是都来到食堂,继续听广播里的晚会,他们也知道晚上还有一顿饺子。当然又可以热热闹闹的醉一次。
李岩他们准备的守岁广播晚会节目也不差,没有舞台的限制,只是听声音,他们在自己演播厅里也搞的有声有色。好多演员都是从窑岗文化宫演出完了直接就到广播电台,再一次参加演出。
一直到晚上十二点,广播电台根据张知木的建议,也搞了一个十秒钟倒计时,大家一喊着“十、九、八、七、六、五、四、三、二、一、零。”窑岗钟楼准时开始敲响了“当当”的钟声,钟声实况的通过电台传给守在收音机前的听众们。
广播电台的记者们,开始采访窑岗学院没回家的学生们,他们的采访实况,通过电话机传到广播电台,又通过广播电台广播了出来。由于李岩他们准备的充分,有在军队里采访的,有在工厂一线的采访的,有在各个饭店对那些没回家在窑岗过年的人采访的,有在孤儿院、养老院采访的。
这些就发生在自己身边的采访,直接通过广播播出来的事儿,立刻引爆了大家的情绪。就着热乎乎的饺子,听这广播晚会,背景还有外面的鞭炮声,大家的情绪都高到了极点。
窑岗人过了一个特别的年,好多人都说,没想到这年还能这样过。
本来,张知木想到窑岗的餐厅和大家一起过年的。可是遭到家人的一致反对。所以,看完晚会,张知木就和家里人一起回到家里。张知木回来后亲自下厨房做了几个好菜。家里人一起听着广播晚会,一起团团圆圆吃了一顿团圆饭。二虎已经开始“呀呀”的说话,让全家人都跟着高兴。张知木知道明天《窑岗日报》和《科学》杂志就要发行了,说:“明天记住一定要把《窑岗日报》和《科学》杂志的创刊号收好,以后他们可就值银子了。你们手里的《窑岗周报》千万要保存好,现在它们就值银子了,特别是那些用蜡纸印刷的,以后再也没有了,它们都是历史见证,你们一定要保存好。今后它们很可能是你们最重要的宝贝。”
《窑岗周报》一发行的时候,张知木就给小青和小虎一人保留了两份,他知道这东西以后随之他们年龄的增长,价值会惊人的增长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