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哎!这就对了嘛。”宁德太高兴了,因为王祎对河西走廊这里情况非常了解,还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人。
“我建议宁将军,在那些大顺军士兵中留下一部分原来的守军,其他新过来的我们都带走。前面往西,地域太大了,是多少人都不够用。”王祎马上就进入状态了。
宁德没有马上下结论怎么办,他知道前面还是要面对这样的事儿,需要统一考虑一下怎么办。
“好了既然说好,你回家安排一下吧。晚上我们一起吃饭时我们再聊聊!”宁德很体贴的让王祎回家看看,也是不想马上回答王祎的建议是否可行。
送王祎出来的时候,宁德看见,俘虏们又都被带进城里了。不过俘虏中有十几岁孩子,还有五六十岁老人。他知道世兵制是世袭的,老兵六十岁可退休,孩子十五岁就可以接班。这样军队根本谈不上啥战斗力。
宁德在庄浪卫(永登县)城墙上转了一圈儿后,想法也清晰了。他决定原来的守军都留用,全部作为屯兵。那些后来逃到这里的士兵,年纪大的,也留在这里做屯兵。但是窑岗留下的军队做守兵。由于守兵人数不够,屯兵们必须安排轮流值班儿做守军。轮到做守军的时间,要有记录。以后根据值班儿的时间,会给于一定的补助。剩下的俘虏愿意加入窑岗军队的,可以跟着西征,不愿意的也可以留下做屯军。屯军三年内不用纳粮,守军的粮食由窑岗人自己解决。周边的百姓也要通知到,三年内不用交税。不但不用交税纳粮,窑岗运来的化肥还会免费发给他们。
宁德理顺了思路就把自己的想法给陈玉峰和欧阳鹤用电报发了过去。陈玉峰和欧阳鹤也回电同意宁德的想法,同时将宁德的电报转发给了窑岗指挥中心。
在窑岗指挥中心,张知木收到陈玉峰的转来宁德的电报,和阎伯驹、陆成祥商量了一下。回电报给陈玉峰他们,让他们转告宁德,窑岗马上就会组织粮食向河西走廊转运。并通知宁德,窑岗这边还会拿出一部分银子支援河西走廊恢复建设。将来修复道路和修建引水渠,需要用到的资金,窑岗全力支持。以一百万两银子以内为额度,完全由宁德将军合理支配。如有其他需求,再议。要求宁德将军尽量的减轻那里军民的困苦。
宁德收到陈玉峰转来的张知木电报,高兴对身边参谋们说:“张总真的是大手笔,他完全能理解这里边关守军的艰辛。”
晚上,王祎过来和宁德一起吃饭的时候,宁德把电报给他看了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