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一章和平解决嘉峪关崇祯乐极动心思
嘉峪关是明朝时长城的西起点,之所以说是明朝是长城的东起点,是因为明朝以前,长城的西起点还要向向西很远,最少要远到沙洲(敦煌)、玉门。由于大明朝的国力越来越弱,现在退守的嘉峪关已经是河西走廊的中部的偏西一点儿的地方。大明朝扼守在嘉峪关再不能后退了。这里东连肃州(酒泉)、西接玉门、背靠黑山、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。嘉峪关关城依山傍水,扼守南北宽约十五公里的峡谷地带,该峡谷南部的讨赖河谷,又构成关防的天然屏障。嘉峪关附近烽燧、墩台纵横交错,关城东、西、南、北、东北各路共有墩台六十六座,由内城、外城、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,壁垒森严,与长城连为一体,五里一燧,十里一墩,三十里一堡,一百里一城。这里地势天成,地势最高的嘉峪山上,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,向北八公里连黑山悬壁长城,向南七公里,与附近的长城、城台、城壕、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,又被誉为“天下第一雄关”。嘉峪关是长城上的最大关隘,也是整个大明朝规模最大的关隘。
带领一万多人马驻守这里,威武将军陈贵,也是豪情万丈。
大明朝时,这里的守军就同关外的吐鲁番兵进行过多次作战,明军都是依靠雄关取胜的。陈贵是靠战功挣得的一位威武将军,也是一位很有头脑的将军。他来到嘉峪关知道责任重大,因此他详细的考察了这里的防御体系,安抚那些投降的大明屯兵,训练士卒,随时备战,不敢稍有松懈。可是他没想到的是,他到这里没有等来关外瓦剌蒙古人进攻,却等来了窑岗人从后面攻来。本来他和肃州(酒泉)守军将军赵恒关系很好,他们防御的地方一前一后,可以互相支援。探得窑岗人兵临甘州的的时候,两人还见了一面,相约互相支援。可是后来他们二人一研究,觉得还不行,因为他们深知窑岗人的火器非常厉害,闯王爷百万大军,就是败在窑岗人的火器上。他们又都决定这次要利用城池优势和窑岗人作战,不出城。所以陈贵得到窑岗人进攻肃州(酒泉)的消息也没有出城支援。他没想到的是,第二天中午,肃州(酒泉)的赵恒就骑马来到嘉峪关。
赵恒骑着马来到嘉峪关城下,守关的军官认识赵恒,就放下吊桥让赵恒进城。
赵恒没有下马直接来到将军衙门。
听说赵恒来了,陈贵赶紧满脸狐疑的迎出来了。见到赵恒一拱手,“赵兄,你怎么这时候来了?肃州怎么样了?”
“唉!进去说话。”赵恒唉一声没回答。
陈贵赶紧把赵恒让进内堂,赵恒没客气,端着桌上的茶壶自己倒了一碗,仰头喝下,一抹嘴。
陈贵又问:“赵兄,你头上的伤怎么回事儿?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