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他们正在试验。”杨昌说,“我想让他们尽量的把发射频率提高一些,那样,就像您说的那种发射波瓣会窄一些。可是频率越高,稳定性越差,各种干扰也厉害得多。”
“这是当然的。频率高了很小的参数变化,都会产生很大的作用,包括器件间的分布参数,还有你们的布线的走向,都会产生作用。还有你们的器件,到了高频工作参数和低频时候差距也都很大。以后到了微波频段,我们好多器件都不能工作了,需要用腔体器件。这些都是另外的问题了。你们现在就用现在能用的技术实现目标吧!”
张知木知道雷达只有使用更高的微波频段效果才能好一些。不过自己在学校学习的《微波与天线》《电磁场与场论》等课程,毕业以后基本上没有再用,回忆起来十分困难。再说了这两门课程在专业课里面本来也是很难学的,自己学的只能算是勉强及格。现在要自己整理出来一些东西实在是非常困难。可是张知木也知道,自己哪怕能给他们一点儿建议,也比他们自己从头探索要强得多。所以,不管多难,自己也要尽可能多的整理出来一些东西,就是给他们指出点方向也好。
坐在旁边一直没说话李云鹤突然问道:“杨昌,我看了你们印刷无线电方面的教材。里面有些都是数学方面的东西。我看我们窑岗除了卢炳义先生留下来专门研究理论的人,也就是你们搞无线电的数学水平高。”
杨昌还没说话,张知木呵呵一笑说:“呵呵!这才是一点点。我跟你们说吧,无线电技术是可以在数学的全部领域提出挑战的。杨昌他们差的数学东西还多着呢。”
杨昌说:“哎呦!我觉得我们学的数学不比卢炳义先生那些研究数学的学生差啊!而且我们一直在应用,你讲的那些啥啥变换之类的东西,他们也是跟我们一起学习的。”
“你们不要这么比,”张知木说,“以后数学会分的越来越细。你们需要的是面,卢先生的学生们是要在很小的领域研究深,研究透。目标不一样。我们桥梁方面的计算,都是他们搞应用数学的搞出来的。将来数学和物理方面我们还要补充人员,这是为以后打基础。”
“现在才觉得张总你当初说的太对了。培养人上下多大的功夫都不够用。”李云鹤说,“你看,我们每年毕业那么多学生,都是不够抢的。以后窑岗这边的不建设大型的工厂,尽量多建设学院。就把窑岗建成一个大学组成的城市。”
“云鹤说得对,”张知木赞同的说,“以后,我们窑岗的定位就是,要建设成一个科教文化中心。”这一刻,张知木心里也突然豁亮了起来。已经到了给窑岗重新定位的时候了。以前,窑岗建设总是不断地打补丁,一直没有从一个更高的层面对窑岗进行顶层设计,所以总是被动的被推着走。这次回去要和卢炳义、黄玉坤商量一下,窑岗建设要重新进行规划。
由于卢炳义先生亲自带队到洮河那边实地考察调水方案去了,关于窑岗的规划方案会没有开成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