约在燕昭王十二年(公元前300年),燕国大将秦开率大军攻打辽东,沿边修筑长城,设置辽东郡,治所即在襄平城(辽阳)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,仍沿旧制。大将蒙恬在修筑万里长城时,又进一步加固完善襄平城,遂具规模。
三国时期,公孙氏据有辽东,把襄平城建成帝都一般。其时,襄平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四万户、三十余万人、并设有“市”(商业区)的大城市,成为汉代全国有史迹可考的十二个设有“市”的经济中心之一。
其后,两宋辽金时期,契丹族主耶律德光(辽太宗于公元935年),将辽阳作为五京之一的东京,辽阳又是其东丹国国都。(现在,东丹王宫的遗址还可指认,其建筑遗存现为观音寺禅院。)
大明朝如同汉朝,也是采取屯垦戍边的防御措施,大筑城堡、障塞等军事工程。朱元璋于洪武五年(1372),命重修辽阳故城。叶旺、马云奏请明廷在旧城基础上重建。洪武五年开始动工,三四年间,一座宏伟坚固的辽阳城基本竣工。
辽阳城为明代东北第一名城。其规模,分为南、北二城,呈“日”字形。南城为主城,城墙皆以砖包砌成。城高三丈三尺(约合10米),周长十六里二百九十五丈(约合8公里)。设城门六座。南城二门:左名安定(小南门),右名泰和(俗称大南门);东城二门:左名广顺(高丽门),右名平夷(大东门);西城一门,名肃清(大西门);北城一门,名镇远(大北门)。每门上建城楼。其中平夷门外有月城,设瓮门,以为防御之用。城墙四隅,皆有角楼。东南名筹边(后称魁星楼),东北名镇远,西北名平胡,西南名望京。
洪武十二年(1379),又命都指挥使潘敬开扩东城一里,又向北延伸,附筑土城,即北城。朱棣永乐十四年(1416),都指挥使王真改筑北城,包砌周围,并增开城门。
辽阳有句谣谚:“城东甲乙木,城南丙丁火,城西庚辛金,城北壬癸水”。指的是辽阳东部山区出产大量木材,多于城东集散,并于高丽门码头(城东北)、鹅房码头(城东南)装船,经太子河水运外地;城南则为窑场,烧陶、冶铁都在那里;城西一带,尽是手工工场和作坊;城北便是滔滔的太子河,水上交通十分便利,各种货物可以由城北的东干河、西干河、八卦头等码头装卸。外埠商人多经辽河、浑河进入太子河,至辽阳城下。辽阳的经济繁荣非常繁荣,水运畅达,及于四方。
太子河从辽阳城东由南向北穿行,然后绕向西而去,绕辽阳半圈儿。王运才他们计划靠岸登陆的地点就在辽阳城东,在太子河东西两岸同时登陆,因为他们要同时解决辽阳城和东京城。
虽然战事已起,辽阳这里也接到到报警,可是不论是守军还是百姓们都觉得战事离自己还远着呢。王运才他们的船队亮着刺眼的探照灯来到高丽门码头的时候,看见这里停靠着很多船只,那些船家和码头上的苦力,从来没看见过这么亮的灯光,也没听见过这样轰轰声音,一直到拖轮靠上码头,岸上看热闹的人才知道这是冒着火的船来了。不过他们看见从船上下来了大批军队吓得都跑远了。有胆大的没跑,发现下来的军队纪律非常严,都在大堤上集合,没有骚扰他们,慢慢的跑散的人也都回来了。登陆艇将船头抢滩在岸边也将炮车轰轰的开上岸,另一部分船靠在太子河东岸,也有两艘登陆艇靠在了东岸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