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哦!这个想法新鲜,说说看!”
“是这样,我们在窑岗搞了一个股份制试点儿。就是在窑岗又建了了一个宾馆,搞的是股份制,就是吸引大家入股。宾馆估计明年下半年也能开业了。发行那个股份的时候,那点股份当时就被抢了。宾馆还没开业呢,那时候的股份现在已经翻了两翻。”
“是啊!这件事儿朕也知道,你们是电台报纸都报了。怎么后来有没有进行下去。”崇祯皇上说。
“一直没有合适的项目。这样的项目,要尽量和我们窑岗总公司没有关系才行。那样账目清楚,股东们都不糊涂,必须让大家清清楚楚的大家心里才能放心。不然赚多少,亏多少,都是糊涂账的不行。”张知木说:“我突然想到了,我们马上要建的开封大桥,建好后可以收过往的车辆人员过桥费。虽然,收回的时间要长一些,可是我们山西不少财主家里有很多银子,都埋在炕洞里、地窖里,不如投在这样项目上,虽然回报的时间长,但是总是有收入。”
“嗯!是个好主意。只要桥不倒,可以一直收银子。”崇祯皇上说。
“这样的项目,我们今后还要有很多。但是要给他们一些限制。比如收回投资多少时间后,必须停止收费。不然,总是影响两边通行不行。还要限制收费金额,不然,大桥通了,摆渡的没了,他们放开手黑了心的收银子也不行。这样的事儿,我们要立法,既要鼓励大家投资兴业,也要规范做法!”
“哎呀!张东家真是治国良才啊!”崇祯皇上说,“都说朕换了多少相,说朕不会用人识人。可是要是有一位张东家这样的,朕何至如此?”
“其实朝廷也有不少能人,只是他们的知识面太窄了。”张知木说,“不少从北京到窑岗来的人,在我们干部学院学习一两年,外放到各地后,很多人表现都不俗!”
“张东家说的也是,他们都是只读圣贤书的。”崇祯皇上突然一拍手说,“对啊!张东家,由于战乱,各地不少官员都跑到北京了,可是北京也没有地方安置他们。唉!朕听说,他们很多人吃饭都很困难。不如你就把他们都收了过来吧?”
“好啊!”张知木说,“皇上你不说话,我们也不敢大张旗鼓的去做。可能你也知道,我们私下里也没少挖人过来。但是很多大明朝的忠臣,没有您的话,不会到窑岗来的。其实我们最缺的就是识字的人,只要我们考察一下,德上没有大问题,我们培训考核合格后,都能派出去安排适当的职务。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