或许是因为想法最初来源于薛瑜,皮毛客商一点也没藏着掖着,连赚了多少钱、怎么做这件事,和卖得最好的几种坠子香包样式一起,都写在了自荐中。
商街就那么点,看一期商街的样子,完全是僧多肉少,这样放低的态度,也不奇怪。
薛瑜对这种分包计件式零工的出现,还算看好,正式工和零工相结合,能将时间更零碎些的人的时间利用起来,不管是小孩赚钱,还是病人、老人、女人,对弱势群体来说,都一样是一份助力。
她在帖子上画了个圈,放在待定区域,让流珠去通知陈关留下的情报副手,调来这个皮毛商人盘下铺子后的所作所为,印证后,就能从待定转为“通过”了。
陈关不在,先前积累下的情报并不会随之消失,存在感浅淡的青年看上去只是普普通通的侍卫,却也是薛瑜暗中的触手。整个白露山上下,就是核心中的核心,选进白露商街的第一批铺子,自然也会被留下观察档案。
如薛瑜所想,制作坠子和缝纫香、小玩偶之类的活计,即便在后世也是用低廉的人力换钱、补贴家用的一大收入来源,在如今的东荆也不例外。
能出苦力气下工地或者进入工坊的人,大多并不稀罕这笔小钱,但也有不少人专门从附近村子赶来卖山货和普通材料的时候,会留在这里多完成些手头上的活。皮毛商人与对方熟悉了,还有过给出原材料,对方领料过些日子再回来交货的流程。
哪怕是一两杂粮谷子,一文铜钱,也是攒下来的向上努力的变化。
在档案里,皮毛商人所为并不是第一例,商街上雇人编苇席也是一门生意,还有收竹子、收各色材料的,围绕着更精致些的白露商街,更大的集市交换在外面诞生。在薛瑜放手观察运转的这段时间里,白露商街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运转逻辑,融入了整个环境中。
从收购材料,到中间制作,再到买卖货物同时也是消费,基本有了流通雏形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