翟老师说道:“扁瓶在博物馆展出过,说说那个印盒。”他的话,其实也说出了另外几人的想法,周围的人再次看向沈瑜。

        沈瑜不慌不忙的说道:“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印盒,制作时间比扁瓶要晚一些,应该是嘉庆或者道光时期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李副馆长说道:“这只印盒没有展出过,小沈的眼力不错。大家就不要怀疑了,还是说说宝盒的问题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说道正题,场中又安静下来。

        于老师看看左右,说道:“这样吧,让收藏者先说,毕竟这东西是小沈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李副馆长点头:“小沈,你先说说你的意见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沈瑜再次站起来说道:“诸位都是前辈,我是末学后进,斗胆说说我的想法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他把之前对于老师几人的理由说了一遍,从工艺,尺寸,说到历史记载,包括国外拍卖上出现的时间和地点。他分析:“我个人的意见是,因为历史的特殊原因,藏在清宫里的一批铜胎寿春宝盒,大部分流落到了海外,少量流落到了民间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缺少参照,后来的工匠们,只能根据漆器--剔彩春寿宝盒的形态进行仿制,所以,在国内的拍卖会上,出现了37.5cm的铜胎春寿宝盒的仿品,非常接近剔彩的春寿宝盒。

        其实,真正的乾隆铜胎春寿宝盒----”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