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现代言情 > 改变 >
        这阵炮击十分突然,伊斯坦布尔面向海峡这面的城墙本来十分坚固,也是重点布防的地方,城上不但有很多大炮,还有很多守城步兵。这阵炮击不但把城墙炸成了一个个大口子的锯齿,城上很多官兵随着大炮消失了,更不用说直接震死的那些官兵。总之,炮团轻轻的弄了一下,伊斯坦布尔损失惨重。

        天亮了,宁德将军听完汇报,马上命令,注意伊斯坦布尔方向动静,但愿我们那位苏丹陛下能明白点自己的处境。当然,小露一下身手,宁德将军还是希望苏丹陛下明白自己处境,该考虑投降的事。

        宁德将军哪里知道,苏丹此时想的就是要尽可能的想多拉点大明朝人垫背的,打不过人家是一定的,死的值点就行,就是此时苏丹的想法。这次炮击让苏丹陛下做出了一个完全相反决定,他知道死守就是挺着挨打,不如杀出去和对手搅在一起,能打死一个算一个。特别是奥斯曼帝国花费重金养活的骑兵,守在城堡里面挨打挨炸实在不合适。

        决心死战到底的苏丹,开始表现出一个出色帝国君王的英明果断来了。从情报中,他早就看出来了,大明朝人正在慢慢的缩小包围圈,他不能挺着挨打,因此他下令加强海岸方向的守卫力量,只要发现有敌人出现在火炮射程之内,不用请示,可以立刻开炮,胆小怯战者立刻处死。同时下令,经过补充的禁卫军为主,塞尔维亚骑兵,阿拉伯骑兵,重装骑兵,还有帝国主力军团,前出迎敌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些奥斯曼帝国精锐,虽然经过和俄罗斯帝国几次作战损失惨重,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补充,修养生机,精神头还在。正规军就是正规军,不像那些领主的军队,动员行动迟缓,他们接到苏丹的命令,马上出发营地了。

        经过大臣们一阵死劝,苏丹才答应不亲自带兵去迎敌。结果派出了大维齐(相当于首相)带队前往迎敌。

        按说,苏丹这个决定是非常正确的,长期以来奥斯曼帝国都是一直保持着进攻的姿态,整个奥斯曼帝国军队也是攻强于守,各种进攻型军队还有擅长野战的骑兵,一直他们称霸四方的本钱。

        要说奥斯曼帝国军队也算是英勇善战了,很多时职业军人,打仗很是在行。苏丹做出决定,他们的参谋班子很快就拿出来了作战计划。苏丹初略审议了一下计划,同意了这个计划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个计划是,整个伊斯坦布尔处于防御状态,但是向西进行攻势防御,那个方向正是宁德将军主力进军方向,他们就想迎战进攻中大明朝军队,同他们进行野战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